我們每一個人都的夢想著自己能夠住居在綠色建筑當中,其實到今天為止,這個夢想已經并不遙遠了。我們建筑的發展已經正在大步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而按照目前的發展模式,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國的綠色建筑很有可能會超過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所有綠色建筑的總和。
因為,從2008年開始,我國的綠色建筑從零起步,截止2009年底已有56幢建筑取得了綠色建筑標識的認證。這就表明了我國綠色建筑的起點低發展快。而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國綠色建筑還需要一更快的速度前進。
第一、我國用十年時間走過國際上已走了三十年的路程,而且目前還缺乏綠色建筑的某些單項技術與系統設計。
第二,不同氣候區差別化的標準規范有待制定。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氣候環境,全國范圍起碼可以劃分成四個氣候區。
第三,綠色建筑設計人員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不同地方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
針對以上難點要采取以下對策:
第一、要完善有關的激勵政策,凡是達到綠色建筑星級標準的建筑應該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的支持。
第二,要加快綠色建筑標準的編制,使標準能夠覆蓋所有氣候區和不同類型的建筑和住宅。
第三,要推進材料和系統的集成創新(如:新型建材輕質隔墻板)。
第四,要加強評估隊伍的培訓工作,對我國的建筑師進行全面再培訓。
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應遵循五項準則:
第一,綠色建筑要有我國的特點,即“因地制宜”,從鄉土建筑中學習古人的智慧。因為我國除了不同氣候區的差異性極大以外,一萬多年的農耕文明已經積累了無數節約資源、能源的建筑知識。比如陜北、山西的窯洞是冬暖夏涼的覆土式建筑,能耗比普通建筑可以降低70%以上。再比如南方的徽派建筑,通過巧妙的設計實現自然通風并利用淺層地熱來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注重建筑的節能,現在只是采用現代的材料、現代的技術、現代的結構來重現古代的智慧。
第二,要采取全壽命周期的分析方法。在設計、施工、運行、特別是拆除再利用等方面都要使得建筑對環境的干擾達到較小,建筑壽命(因為短視的城市規劃和不當的大拆大建)從現在的平均35年也應該提高到100年甚至更長久,延長建筑的壽命就等于節能減排。
第三,低品質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達到較大化。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的使用,還必須盡可能采用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利用低品質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和基礎性調溫,比如利用地熱能、太陽能或者利用自然通風進行基礎性調溫,而高品質能源來進行局部性、精細性的調溫,這將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通則。
第四,要實行全過程控制,建筑節能要達到“四節”性能,就要注重在施工和尤其是長達幾十年的運行階段對建筑進行精心的控制和調節。所以,我國應建立專業的綠色物業管理,這方面可以啟動一個全新的行業。
第五,精專化和系統集成創新將成為綠色建筑技術隊伍培育的兩個主要方向。綠色建筑涉及專業眾多、技術體系非常復雜,越是專門化,越可以在相關領域快速積累知識。綠色建筑比傳統設計更加強調專業化分工與協同,必須非常重視設計的精細化和專業化,大學的建筑學科設置也應該符合這樣的要求。但是,在綠色建筑設計專精化的同時也要有相關的專精化技術加以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從局部設計走向整體性設計的平衡,使綠色建筑在不同方面都能夠和諧一致,發揮應有的節能減排效率。
我國實施綠色建材推廣策略和實施方法,是在經過總結多年的建筑經驗才總結出來的,目前唯一需要的就是看如何徹底的把它落實下去。